阿托伐他汀 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王岚
2025-10-08

阿托伐他汀 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王岚

蓬安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800

摘要: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6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和常规组(单用曲美他嗪)。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常规组70.97%,心功能改善更显著,心肌酶水平下降幅度更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23%低于常规组32.26%(均P<0.05)。结论联合用药可提升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损伤及心血管事件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性冠心病;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

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其病理基础在于心肌需氧量上升与冠脉供血减少之间的失衡,导致心肌组织发生急性缺氧和缺血性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饮食习惯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其发生通常与冠状动脉的暂时性阻塞密切相关。如果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心绞痛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进而造成心脏功能的持久性损害。目前,针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物被发现,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胸部疼痛,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并尽可能地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和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曲美他嗪则通过保护心肌细胞在缺氧和缺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过程,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已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于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以下为具体的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中,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层次分析法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遵守研究规定的用药计划及随访要求。排除标准:对阿托伐他汀或曲美他嗪有过敏史的患者;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病;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伴有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如晚期癌症、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统一的常规治疗方案。具体措施包含:持续性氧疗以提升心肌氧合水平,动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关键生理指标,并同步进行心电图追踪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律异常或心肌供血不足征象[3]

常规组患者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73709),每次20mg,通过温水吞服,每日三次,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稳定的治疗效果。

干预组则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额外添加阿托伐他汀钙片(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4),每晚睡前口服20mg,利用其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障碍,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药物剂量至10mg,每日一次,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两组患者均持续接受上述治疗方案长达1个月,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4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径、后壁厚度、射血分数;(2)心肌酶水平: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CK同工酶、乳酸脱氢酶;(3)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1.5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著改善指心电图表征正常,心悸等症状完全缓解,ST段提升超过0.15mV;有所改善指心电图ST段有所上升,心悸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改善则表现为心电图异常未改善,心悸等症状反复发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高于常规组的(96.77%vs70.97%),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2。

2.2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缩小幅度大于常规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组(P均<0.01),组间差异显著,见表3。

2.3心肌酶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人肌酸激酶、CK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均<0.01),组间差异显著,见表4。

2.4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3.23%vs32.26%),组间差异显著,见表5。

表1常规组与干预组基线资料比较[例(%),±s]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年)

男女

常规组

31

18(58.06)13(41.94)

74.14±2.45

10.32±2.05

干预组

31

19(61.29)12(38.71)

74.21±2.51

10.38±2.11

x2/t值


0.067

0.111

0.114

P值


0.796

0.912

0.910

表2常规组与干预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常规组

31

7(22.58)

15(48.39)

9(29.03)

70.97

干预组

31

17(54.84)

13(41.93)

1(3.23)

96.77

x2





7.631

P





0.006

表3常规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时间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室后壁厚度(mm)

左室射血分数(%)

常规组治疗前

62.68±5.51

12.15±1.17

37.96±5.42

(n=31)治疗后

55.13±5.23

10.21±0.58

43.01±2.88

干预组治疗前

62.89±5.45

12.28±1.13

37.81±5.87

(n=31)治疗后

48.03±5.25

8.49±0.55

49.03±2.86

t/P常规组(治疗前后)

5.533/<0.001

8.271/<0.001

4.581/<0.001

t/P干预组(治疗前后)

10.666/<0.001

16.791/<0.001

9.567/<0.001

t/P组间值(治疗后)

5.334/<0.001

11.981/<0.001

8.258/<0.001

表4常规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比较(±s,U/L)

组别

时间

人肌酸激酶

CK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常规组

治疗前

218.96±12.15

14.75±1.24

194.98±11.21

(n=31)

治疗后

159.85±10.17

11.29±1.31

158.99±10.13

干预组

治疗前

220.05±12.13

14.84±1.21

195.89±11.14

(n=31)

治疗后

132.25±10.14

8.85±1.23

142.38±10.02

t/P常规组(

治疗前后)

20.771/<0.001

10.680/<0.001

13.263/<0.001

t/P干预组(

治疗前后)

30.920/<0.001

19.329/<0.001

19.884/<0.001

t/P组间值

(治疗后)

10.700/<0.001

7.560/<0.001

6.491/<0.001

表5常规组与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心绞痛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总发生率(%)

常规组

31

5(16.13)

3(9.68)

2(6.45)

32.26

干预组

31

1(3.23)

0

0

3.23

x2





8.952

P





0.003



3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群体中较高的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多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紧密相关。该病症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脂质的过量沉积,脂质在血管壁损伤处积聚,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如杂质、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混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斑块能够限制甚至阻断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4],导致心肌缺血性损伤,进而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供血和供氧不足,出现多种临床表征。患者在发病时,常表现为特征性的胸痛,疼痛多从胸骨后或心前区起始,并向左肩放射,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延伸至手指。早期阶段的胸痛通常通过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可以得到缓解。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经历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甚至有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冠心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显著影响心脏功能,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紧密相连,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三高)和心脏疾病等均为重要的诱因,多项研究表明,三高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危害性,这些代谢异常会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加速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阻[5]。除上述因素外,冠心病发病还受到遗传背景、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以及心周组织感染性疾病的共同影响,其中遗传易感性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临床实践中,冠心病治疗方案主要划分为有创治疗和保守治疗两个方向。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代表的有创手段虽能快速重建血运,但由于未能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其远期治疗效果仍存在不足之处。此外,考虑到侵入性治疗的创伤性特点,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非侵入性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核心,目的是通过调整血脂水平和增强心肌功能来缓解病情,并且常在侵入性治疗之后使用药物来巩固疗效。在药物选择方面,医师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但药物治疗通常仍作为治疗的主要策略。

曲美他嗪属于哌嗪类化合物,同时也是3-AKT制剂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实现。该药物能够显著减轻冠心病患者因心肌供氧不足引发的临床症状。在心肌组织内,该化合物可以优化线粒体的生理功能,维持细胞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从而降低缺氧或血流灌注不足对心肌组织造成的损害。同时,该药物还具有促进心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作用,当机体葡萄糖供给受限时,能够提升内源性葡萄糖储备的利用率。该药物还能抑制内皮素分泌和清除氧自由基,有利于保持心肌细胞内稳态,有效限制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范围,并降低心脏在负荷状态下的工作压力。当药物有效成分经血液循环到达心肌组织后,可显著提升心肌细胞的氧利用率,拓宽能量代谢通路,加速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对改善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积极作用[6]。除此之外,该药物还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及其周围间质中的游离脂肪酸代谢,提升细胞对乳酸的摄取和利用能力。特别是在缺氧环境下,乳酸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心肌损伤,曲美他嗪通过其保护机制,在乳酸大量产生时为心肌细胞提供了重要的防护效应。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特异性结合[7],阻断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该药物能够下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效率,有效维持其在血浆中的正常浓度,这对预防心功能不全和心室重构等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进入体循环后可与一氧化氮合酶结合,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诱导血管扩张,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8]。同时,该药物还能抑制内皮素-1的合成,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并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值得注意的是,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斑块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斑块破裂风险。此外,该药物可增强C反应蛋白的活性,减轻由巨噬细胞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对血管内皮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由于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的作用靶点不同,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临床研究表明,这种联合用药方案不会产生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或毒性叠加,反而能够发挥互补作用: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的同时增强局部血流灌注。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用药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均有所改善,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室壁厚度减小以及射血分数提高,其中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邓嘉奇等[9]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综上所述,研究探讨了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酶水平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证实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艳,潘立栋,孙筱倩.曲美他嗪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6):86-89,98.

[2]闫航,臧冠达,罗进光.血清微小miR-92amiR-26bmiR-320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24,35(22):3273-3278.

[3]苏甦,主雪鹭,马文瑶.多重用药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血管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住院资源使用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12).

[4]曾伟,高辰玮,孙毅.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指标及超声参数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11):1262-1266.

[5]余研,冯茜,翁友飞.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20):3990-3992.

[6]叶珊珊,陆炜,李莹.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电图参数声参数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7):4100-4103.

[7]姬超,张俊,刘博.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4,30(6):38-42.

[8]陈玲,杨大勇.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分别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及对血糖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24):4178-4180.

[9]邓嘉奇,曾祥斌,刘琳.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2024,37(20):96-99.


收稿日期:2025年04月09日

作者简介:王岚(1987—),女,汉族,四川蓬安人,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



阅读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