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及效果的影响
张伟丽 谷静 吴丹 林欢欢 孙瑞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究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9月到2024年9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心功能与肺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有利于提升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效果,缓解了患者心功能严重异常的问题,防止患者始终面临肺功能较差的困扰,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康复训练;早期心脏康复护理;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慢性心衰
中图分类号:R473.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慢阻肺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提升,成为影响患者机体健康、提升并发症发生率的常见疾病。研究指出,慢阻肺处在呼吸内科常见症状的范畴内,具有易反复的特征,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患者肺功能呈现异常状态,逐渐面临咳嗽、咳痰、呼吸障碍等症状[1]。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是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急性症状得到控制或部分减轻的时期。和急性加重期相比,咳嗽、咳痰频率和程度有所减轻,呼吸困难也有所缓解。不过活动耐力仍较低,比如老人稍微活动后还是容易气喘。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和其他人群相比,通常合并其他症状,缺乏良好的抵抗力,也具有体质较弱的特征,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处在劣势,因此疾病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更大[2]。慢性心衰也属于老年群体的高发疾病之一,当我国迎来老龄化时代后,临床中确诊为慢性心衰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通常以强心、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扩血管等方式为主。目前,如何有效改善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常规护理模式对此方面的功能有限,仅仅注重监测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生命指标的监测,评估患者病情,按照该科室要求与老年患者特点展开用药指导,疾病知识讲解。并发症处理等等,没有制定出针对性改善其心肺功能的方案,对
肺康复训练的关注度不足,没有采取科学化、差异化的训练内容和适当的训练时机,也未将此种训练作为解决患者心功能严重异常的措施。而肺康复训练属于临床较为特殊的干预措施之一,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帮助,避免患者心功能处在持续降低的状态。早期心脏康复护理也凭借自身多种优势在临床备受关注,对慢性心衰患者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探讨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作用而选择80例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参与至本次对比实验中,在立足随机法的前提下完成小组划分,第一小组是对照组,参与主体总数值为40例,统计发现更多的为男性主体,处在偏少状态的为女性主体,分别是22例、18例;年龄平均值为(76.50±5.31)岁;第二小组是观察组,参与主体总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男性比女性偏多的情况比较明显,前者为25例,
后者为15例;年龄平均值为(76.43±5.39)岁。两组参与主体上述内容并未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与均衡可比的标准化原则是一致的(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与诊断结果均属于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②存在第三心音、下肢水肿等体征;③未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包炎等症
收稿日期:2025年04月21日
作者简介:张伟丽(198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心肺康复。
状者;④神志清醒可以有效沟通。
排除标准:①处在出血性疾病范畴内者;②机体感染程度偏高;③肝肺等重要器官处在异常状态者;
④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室壁瘤、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包炎者;⑤精神状态不佳并难以配合本研究者;⑥诊断结果涉及到疾病终末期者。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属于较为严重的合并症,此类患者长时间被疾病带来的不适感和其他因素影响,因此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十分明显。在此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更加严重,因此护理人员采取经常性巡视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实际需求产生明确认知,在此基础上监测患者病情,对患者展开相应知识的宣教,为患者介绍此种合并症对机体的影响,提出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阐明相关的药物名称和合理用药量。并介绍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的相应流程和主要作用,密切关注患者机体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如若发现不良反应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
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肺康复训练: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为了使患者的有氧运动水平大大提升,要在运动强度方面做出调整,需明显高于日常活动,依据患者承受能力将运动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①有氧训练:此种
训练属于作用显著的长距离耐久力训练,在呼吸康复治疗中极为关键,是解决患者心肺功能较差问题的重要方式;引导患者在平坦的道路上,保持较慢的速度行走,例如每min40-60步左右,每次行走5-10min,
然后根据身体适应情况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行走过程中如果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太极拳对于心肺功能改善的益处,使患者每日在恰当时间开展20min~30min的太极拳,引导患者注意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如起势时吸气,落势时呼气。②缩唇呼吸: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如何规范化、
有效地完成此种呼吸,为患者示范,使其做到闭嘴经鼻吸气,吸气时间不可偏长或者偏短,将2-3s作为标准值,每天训练3-4组,每组10-15次,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次数。③腹式呼吸:护理人员使患者的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隆起,此时放在腹部的手会被顶起,而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吸气时间大约3-5s[3];然后用嘴缓慢呼气,腹部逐渐下陷,呼气时间约4-6s;
每天进行腹式呼吸训练3-4组,每组持续10-15min。
(2)早期心脏康复护理:①病情评估:护理人员通过肺功能检查了解慢阻肺的严重程度,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观察患者在规定时间内的步行距离和身体反应。②心理疏导:护理人员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情绪波动的评估,了解其引起负性情绪的种种原因,采用适宜语言、微笑方式与患者倾心交谈,加大对患者的安抚力度和鼓舞,引导患者想象正能量、美好的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40 | 20 | 17 | 3 | 37(92.50) |
对照组 | 40 | 11 | 19 | 10 | 30(75.00) |
X2值 | 12.565 | ||||
P值 | 0.002 |
-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LVESD(mm) | LVEDD(mm)LVEF(%) | |
护理前护理后 |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0 | 53.71±2.3539.50±2.08 | 60.28±2.6842.59±2.1437.85±2.51 | 58.62±2.72 |
对照组 | 40 | 53.57±2.3045.44±2.21 | 60.25±2.5350.06±2.6437.64±3.41 | 50.11±3.80 |
t值 | 7.3428.554 | 8.10010.73512.558 | 7.065 | |
P值 | 0.8560.000 | 0.7110.0000.426 | 0.000 | |
表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 - FEV1、FVC及FEV1/FVC比较(L,X±S) | |||
组别 | 例数 | FEV1 | FVCFEV1 | /FVC |
护理前护理后 |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0 | 0.79±2.421.25±2.81 | 1.25±0.122.59±0.2051.50±2.56 | 70.32±3.55 |
对照组 | 40 | 0.56±2.870.62±2.96 | 1.30±0.142.11±0.2850.90±2.45 | 61.40±3.42 |
t值 | 4.1523.972 | 0.2894.1667.122 | 8.560 | |
P值 | 0.8560.003 | 0.3120.0210.378 | 0.002 |
事物,并赞美患者、表扬患者,使其在闲暇时间聆听可以宁静的音乐等。③运动康复: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身体较虚弱,可先从床上被动运动开始,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每次活动10-15min,每天2-3次[4]。之后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如在床上翻身、坐起等简单动作。④营养支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比例,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修复受损组织。同时,要控制盐和液体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1.3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对于心肺功能明显改善、无其他反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认为其护理属于显效;对于心肺功能有了一定好转,病情控制相对良好的患者,认为其护理属于有效;对于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患者,认
为其护理属于无效。
心功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mension,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
肺功能:利用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护理前、护理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资料,结果指
-
标在临床上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X±S)表示,依次开展卡方检验、t检验,结果用%表示,P<0.05为组间有差异存在。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见表2。
2.3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见表3。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持续增多,该症状具有普遍、可预防的特征。发病后患者在日间、夜间面临呼吸道症状,不同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慢阻肺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有毒颗粒或气体密切相关,会破坏患者气道肺泡的正常状态,当患者机体受到这些影响后,从而出现了慢阻肺。研究指出,慢阻肺属于临床中发生频率较高的呼吸症状之一,呼吸困难属于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也会由于慢性咳嗽感到不适。新时期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临床中确诊为慢阻肺的老年患者较多,不同患者的疾病阶段各不相同,其中之一是老年慢阻肺缓解期[5]。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各类疾病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也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至最终阶段的表现。随着慢性心衰的出现,患者依旧面临呼吸困难的困扰,导致患者无法按照发病前开展体力活动,对患者的实际情绪、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影响。当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出现后,患者心肺功能处于严重异常。在此情形下,改善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在临床中备受瞩目。
从常规护理的角度来看,没有将改善此类患者心肺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仅仅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控制患者病情为目标,没有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提升患者心肺功能,对于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不到位,没有将肺康复训练提上日程,从而导致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逐渐降低,加大了患者后续治疗的难度[6]。在临床研究日益深入的背景下,GOLD清晰界定了肺康复训练的内涵,强调此种训练的相应流程和重要意义,认为对于慢阻肺对患者机体的不利影响较大,随着慢性心衰的出现,对此类患者介入合理、全面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其中肺康复训练的正向作用比较显著,其以运动锻炼、心理康复等为切入点,依据患者年龄、病情、需求等展开干预,引导患者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缓解自身呼吸障碍问题,并给予患者足够的鼓舞和安抚,使患者对肺康复训练保持积极性。而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是指在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等)后,在病情允许的最早阶段,运用多种综合护理措施来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一种护理理念[7]。此种护理强调通过病情评估、运动康复、心理支持等调节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心功能问题,对患者该指标的调
整彰显出较大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区别较大,表现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的特征(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心功能、肺功能比对照组更加理想(P<0.05),提示在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影响下,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加高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使整体护理效果更加理想,防止患者的心功能
越来越差。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中,肺康复训练的积极效应突出,其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后,更加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帮助,转变了以往患者护理效果有所欠缺的局面,避免患者一直由于心肺功能不佳而加剧病情。
参考文献
[1]张燕燕,颜锶娜,黄幼花.肺康复训练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缓解期并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及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7):94-96.
[2]瞿雅婷.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S1):200-201.
[3]黄岸湖,许姣,靳龙菊.健康信念模式应用于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5):128-131.
[4]李鹏娟.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3):170-172.
[5]马晶晶,耿冬兰.研究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对其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64.
[6]王倩.标准心脏康复护理流程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11):137-140.
[7]塔娜,高丽,吴斯日古冷,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舒适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