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杨紫婷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精细化护理模式针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存质量影响展开评估。方法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这段时间收治的100例耐药结核病患者被选作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把这些受试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方案,干预组施行囊括个性化用药指导、营养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的精细化护理体系。结果经过系统化干预之后,干预组在肺活量、FEV1等呼吸功能指标方面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为突出,P<0.05。临床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提高,P<0.05。在躯体功能、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维度的评分都呈现出明显优势,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借助多维度的健康管理策略,可有效地推动耐药结核病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整体生存质量,有关键的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耐药结核病;康复效果;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结核病是全球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给公共卫生给予了严峻挑战。近些年来,耐药结核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这使得治疗难度加大,患者康复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耐药结核病治疗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还会随着多种副作用,给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造成较大负担[1]。虽然当前治疗方案有了一定进展,然而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充分改善。精细化护理作为一种细致的护理模式,渐渐成为结核病管理里的一项关键策略,它借助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方案,
关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类需求,以此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其整体健康状况。研究显示,精细化护理能有效提升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要探讨精细化护理对耐药结核病患者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为耐药结核病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本院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这段时间内收治的100例耐药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把这些受试者平均分成了常规护理组和精细化护理组,常规护理组里有30名男性、20名女性,年龄范围是28岁至67周岁,平均年龄为[46.02±5.32]岁,精细化护理组的男女比例是16比9,
年龄分布在29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8±4.34]岁。借助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来分析,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没有出现明显差异,符合临床对照研究的基本要求。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须经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符合耐药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耐药结核分枝结核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为阳性);(2)患者为正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或正在进行治疗管理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且治疗已持续不少于两周.(3):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中风、癌症等);(2)存在严重精神障碍;(3)孕妇、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具体过程如下:在临床护理实践里要建立生命体征动态追踪机制,借助对体温、脉率、呼吸频率以及血压值展开系统监测来构建不良反应预警体系。鉴于耐药结核病多联抗结核方案有特殊性,护理团队要精准地执行用药方案,着重把控异烟肼、利福喷丁等二线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给药间隔,依据血药浓度监测来优化个体化给药策略。
同时开展多维心理干预,采用正念减压训练、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同伴互助小组等模式,切实缓解患者因长期隔离治疗而引发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并且建立治疗依从性强化机制,借助症状日记管理以及家属协同督导来提升全程管理水平。
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具体过程如下:观察组实施了精细化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心理支持措施:由于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患者发病后大多时候背负沉重心理负担,容易滋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这对病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部分患者因为咯血等症状而过度猜疑,打乱日常生活秩序,加重恐惧心理,降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心理状态展开评估,切实缓解其恐惧焦虑情绪,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提高治疗配合度。(2)药物使用指导:肺结核患者需要长时间按照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然而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像剧烈咳嗽这种情况会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合理运用止咳药物,体质虚弱的患者用药要谨慎,防止发生窒息,在患者服用止咳药的期间,要控制肺部的血流量,对于咯血患者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必要的时候要实施输血治疗。(3)康复运动指导:在患者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阶段,要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其在病床上开展自主翻身以及简单的肢体活动,以此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当机体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的时候,建议开展渐进式的离床训练,按照恢复的情况逐步增加像平地
步行或者功率自行车运动这样的低强度有氧训练,进入康复巩固期之后,可以引入有中医特色的导引术式,比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仿生五禽戏以及坐式八段锦等复合型训练。借助个性化的宣教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康复认知,重点说明运动干预对于心肺功能重建所有的积极作用,初期推荐每周进行3次周期性训练,等到动作达到标准化之后,可以根据个体的耐受程度将频次提升至隔日1次,单次的时长以可靶向性刺激机体代谢却不会引发疲劳作为原则,建议控制在40到50分钟这个区间。训练的时段适宜选择在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结合动态心率监测来调整运动处方的参数,实施间歇性训练模式以便优化能量代谢效率,每次训练之后需要监测静息心率,保证维持在次/分的靶心率区间之内,同时配发图文并茂的健康指导手册来强化患者对于呼吸肌协调训练以及本体感觉重建的理论认知。(4)咯血护理措施:当患者出现溶血症状之时,需要马上卧床休息,采用半卧位的姿势以此提升身体的舒适程度,将头部偏向一侧降低误吸的风险,要是患者出现尿量减少或者口渴等相关症状,应当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做好抢救方面的准备工作。(5)对于咯血患者而言饮食方面的调整建议是需要禁食,目的在于防止误吸。而未咯血的患者则应当选择营养丰富且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多食用一些流食或者半流食,选择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食物用来补充营养。
表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FVC(mL) | FEV1(mL) | 呼吸频率(次/分钟) |
对照组 | 50 | 78.36±2.36 | 76.82±2.24 | 22.65±1.76 |
观察组 | 50 | 85.23±1.26 | 88.42±1.38 | 15.32±1.84 |
t | 18.158 | 31.176 | 20.356 | |
P | 0.000 | 0.000 | 0.000 |
表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50 | 15 | 23 | 7 | 86% |
观察组 | 50 | 24 | 25 | 1 | 98% |
X2 | 4.897 | ||||
P | 0.027 |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 例数 | 生理变化 | 心理领域 | 社会关系 | 环境领域 | 总体状况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50 | 15.38 ±1.42 | 20.70 ±2.15 | 16.56 ±2.48 | 23.84 ±1.15 | 3.14 ±1.35 | 7.28 ±1.14 | 17.78 ±2.29 | 28.22 ±3.21 | 2.68 ±1.29 | 6.24 ±1.02 |
观察组 | 50 | 15.52 ±1.66 | 22.14 ±2.08 | 16.38 ±2.63 | 25.48 ±1.47 | 3.42 ±1.21 | 8.72 ±1.04 | 17.64 ±2.06 | 30.18 ±3.79 | 2.78 ±1.31 | 7.30 ±1.16 |
t | 0.453 | 3.404 | 0.352 | 6.213 | 1.092 | 6.599 | 0.321 | 2.790 | 0.385 | 4.852 | |
P | 0.651 | 0.001 | 0.726 | 0.000 | 0.277 | 0.000 | 0.749 | 0.006 | 0.701 | 0.000 |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吸频率,得分越高证明肺功能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显著减轻或消失,症状评分显著下降,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患者经两次或多次痰涂片检查,结核分枝菌阴性,且无新的致病性结核分枝菌生长。有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有一定缓解,但未完全消失,症状评分有明显降低。痰涂片检查显示部分患者的痰菌为阴性,但并非所有标本都转阴,且需在后期继续监测。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存在,或无显著改善,症状评分未见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加重的情况。患者的痰涂片检查依然为阳性,结核分枝菌未转阴,且持续存在。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为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本研究运用世界卫生组织所开发的简化版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展开系统分析,该量表从多个维度构建评估体系,其中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社会互动、生活环境以及整体评价这五个核心维度,分别设置了7项、6项、3项、8项以及2项评测指标,形成包含26个项目的综合评价框架。每个项目都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给予量化评估,最终累计得分区间是26至130分,借助这种递进式评分机制,可以精确反映受试者生存质量的好坏程度,分数提高直接意味着个体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协调等方面取得更优的生活状态。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康复效果性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使用X2检验;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进行表示,并使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耐药结核病是一种因结核分枝杆菌对常规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其核心病理基础是结核杆菌在非规范治疗过程中,依靠基因突变逐渐获得耐药特性[3]。这类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呈现出缓慢增殖的特点,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剂量不足、疗程中断或者联合用药不当等情况,就更容易促使耐药基因型菌株的筛选与扩增。耐药性的形成使得常规治疗方案失效,还可能使治疗周期延长至18到24个月,同时导致治疗成功率下降。在临床实践里,传统一线抗结核药物对这类菌株的抑制作用有限,致使患者不得不使用有肝肾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的二线替代药物,大约35%到50%的患者在长期治疗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这给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带来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精细化护理模式构建了包含病情跟踪、用药督导、营养支持以及心理疏导等内容的立体化干预体系,为改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护理方案着重强调治疗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从病原学特征到个体化用药反应的多维度评估,特别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与治疗信心的动态监测和个性化支持。
在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进程当中,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那些有毒副作用的第二线抗结核药物,而治疗周期的延长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很容易致使自行停药或者用药不规范情况的发生,临床实践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实施以患者作为中心的精细化护理方案,借助构建药物管理追踪系统,把个体化用药指导以及动态心理评估结合起来,可有效提升用药依从性。针对二线药物所特有的肝肾毒性以及消化道反应,护理团队依靠建立每周三次的生化指标监测机制,当发现转氨酶出现异常升高的时候,可在48小时之内启动多学科会诊来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在营养支持方面,采用微型肠内营养泵持续进行干预,并且配合中医食疗方案,使得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平均提升。治疗超过6个月的患者普遍存在抑郁量表评分≥15分这样的心理问题,护理团队创新性地应用正念认知疗法并结合虚拟现实暴露干预,借助构建“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度护理模型,患者的治疗持续时间以及痰菌转阴
率分别得到了改善,这种整合式护理策略为破解耐药结核治疗困境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4]。
本研究结果显示:(1)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护理团队要仔细分析患者个体差异,全面了解患者生理指标、用药反应以及心理状态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此模式构建了精准用药指导、个性化膳食管理以及阶梯式情绪疏导的完整照护体系,让患者规范执行治疗方案,保证抗结核药物定时定量摄入,实践数据说明,这种全方位照护策略使患者呼吸功能改善速率提高。(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管理遭遇两大关键难题:一方面是长达数月的治疗周期以及较为十分突出的药物毒性反应,另一方面是患者大多时候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治疗耐受性欠佳,而出现中途停药或者用药依从性不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借助规范化的用药指导、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以及动态化的心理疏导相结合,搭建起多维度的患者支持体系。这种全程管理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生理性治疗障碍,还凭借建立医患协作联盟提高了治疗信心指数,临床数据说明,实施精细化
护理的观察组在治疗持续性、影像学改善率以及病原学转阴率等核心指标方面,都比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更为出色,这证明了个体化护理在提升全程治疗效果里的关键作用。(3)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耐药结核病患者在临床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长期治疗进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相伴而生,
致使躯体症状加剧,以及可能引发情绪障碍等心理共病情况,临床护理团队在规范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之际,同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借助建立周期性医患沟通机制,专业人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切实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融入护理体系,依据个体化营养评估结果制定膳食计划,搭配适度的康复训练方案,促进了机体功能恢复与免疫调节。
综上所述,观察组在临床指标上取得的良好成效,直接是因为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的系统运用,此模式依据患者个体差异来制定护理方案,并且注重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干预等创新做法,提高了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促进了肺功能指标的优化,也让临床疗效更快显现,最终使得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有了实际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燕红,朱春琳,宗佩兰.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85-188.
[2]何燕,薛秒,王珊珊.精细化护理干预及多学科协作对住院结核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8):717-719,724.
[3]鲁丽霞.结核病患者多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隔离[J].当代医学,2017,23(4):77-78.
[4]王艳冬,徐丹丹.精细化护理干预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药店周刊,2022,31(4):147-149.
收稿日期:2025年04月03日
作者简介:杨紫婷(1995—),女,汉族,本科,湖南湘阴人,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