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王军静
2025-04-23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王军静 高任璇 高 静 张 超(通讯作者)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出现血栓的现象,同时可伴有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血栓的形成。PVT 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隐匿,可促进肝硬化失代偿,增加门静脉压力,引发顽固性腹水,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目前肝硬化合并 PVT 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众多研究指出,血流动力学改变、促凝与抗凝机制失衡、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及遗传因素等是 PVT 形成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 PVT 诊断相关血清学标志物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综述肝硬化 PVT 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现况,以期为早期发现并诊断肝硬化 PVT 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诊断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473


  肝硬化已被列为全球第11大主要死因[1]。肝硬化的死亡人数已从1990年的89.9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132万人,占全球年死亡人数的2.4%[2]。在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 cirrhosis,DC)患者中,PVT是一种常见并发症。研究[3]显示,PVT在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CC)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10%,而在DC患者中的发生率上升至 26%,且增加了消化道出血、急性肾损伤、腹水及肝移植术后死亡等风险。部分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尤其是血管完全闭塞累及肠系膜静脉的患者,在急性PVT形成早期可能会出现腹痛、肠梗死、腹膜炎、脓毒症等表现[4]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大多数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通常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多无特异性,在临床上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极其容易漏诊[5]。目前肝硬化患者合并PVT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依据血栓形成的“Virchow 三原则”:血流速度减缓或瘀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处于高凝状[6],来评估肝硬化背景下发生PVT的个体风险,因此,有效识别PVT形成的高危因素,并通过部分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血清学标志物协助判断PVT。本综述旨在综述近年来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诊断血清学标志物,为临床医生早期发现与诊断提供参考。

阅读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