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积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唐晓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神外一病区,上海200092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脑积水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诊的脑积水患儿98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参照比对组及早期康复组,组均49例。参照比对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组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变化情况,记录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及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神经损害评分、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无统计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护理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显著低于参照比对组;早期康复组患儿护理后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比对组;早期康复组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2.04%)显著低于参照比对组(16.32%);早期康复组患儿的干预效果(97.95%)显著高于参照比对组(81.63%),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脑积水患儿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患儿的术后神经损害影响,降低继发症发生风险,帮助晕厥状态的改善,提升患儿的自主能动性恢复效果,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更好,推荐使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小儿;脑积水;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47
脑积水并不是一类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颅脑创伤等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症状,颅内肿物等导致吸收脑脊液功能异常,受阻的循环系统造成脑室扩张形成积水[1]。会影响患者的运动与大脑思维活动,严重者还会伴有发作癫痫等合并症,死亡风险较大[2]。小儿脑积水的治疗难度较大,且积水情况对患儿脑组织损伤影响较为严重,约有半数患儿会在治疗一年半后出现死亡。因此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提升患儿的预后康复效果是安全治疗的关键。早期康复护理是在常规配合治疗的同时,增加对患儿合并症的预防护理,加强患儿的及早康复训练,从而帮助脑组织损伤的降低,有效避免脑萎缩的形成。为研究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本文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1年6月-2024年6月收诊的98例脑积水患儿做以研究,分别使用不同护理干预办法,对患儿护理前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变化情况、继发症发生率及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论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2021年1月-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诊的脑积水患儿98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研究两组,组均49例。参照比对组患儿男27例、女22例;年龄4-12周岁,平均(8.66±2.14)周岁;其中病情程度区分为:轻度脑积水26例、中度脑积水16例、重度脑积水7例;致病因区分为:创伤性16例、占位性11例、感染11例、耳源性11例。早期康复组男25例、女24例;患儿年龄5-11周岁,平均(8.71±1.92)周岁;其中病情程度区分为:轻度脑积水27例、中度脑积水15例、重度脑积水7例;致病因区分为:创伤性17例、占位性10例、感染12例、耳源性10例。两组患儿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院伦理委员核实批准,干预办法患儿家属知情签字。纳入标准:(1)接受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脑积水;(2)接受脑脊液分流术等相关治疗并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排除标准:(1)患有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2)患有脑发育不全、脑部疾病、脑萎缩的患儿;(3)临床资料不全、中途退出研究护理的患儿。
1.2方法
参照比对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引导家属带领患儿接受检查,对患儿疾病情况、治疗途径与护理
表1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神经损害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组别 | 护理前 | 护理后 |
参照比对组(n=49) | 16.71±4.23 | 9.22±1.42 |
早期康复组(n=49) | 16.32±4.16 | 8.36±1.44 |
t值 | 0.460 | 2.976 |
P值 | 0.646 | 0.003 |
表2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组别 | GCS | BI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参照比对组(n=49) | 9.34±0.22 | 13.98±0.26 | 62.34±4.37 | 89.37±1.44 |
早期康复组(n=49) | 9.36±0.23 | 14.13±0.22 | 62.68±4.72 | 90.62±1.43 |
t值 | 0.439 | 3.082 | 0.370 | 4.311 |
P值 | 0.661 | 0.002 | 0.712 | <0.001 |
表3两组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脑水肿 | 脑脊液外漏 | 感染 | 硬膜下积液 | 总发生率 |
参照比对组(n=49) | 3(6.12) | 1(2.04) | 3(6.12) | 1(2.04) | 8(16.32) |
早期康复组(n=49) | 0(0.00) | 0(0.00) | 1(2.04) | 0(0.00) | 1(2.04) |
X2值 | - | - | - | - | 5.995 |
P值 |
|
|
|
| 0.014 |
表4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干预效果 |
参照比对组(n=49) | 23(46.93) | 17(34.69) | 9(18.36) | 40(81.63) |
早期康复组(n=49) | 27(55.10) | 21(42.85) | 1(2.04) | 48(97.95) |
X2值 | - | - | - | 7.127 |
P值 | - | - | - | 0.007 |
对策告知,加强对术后的变化观察并给予调整处理等。
早期康复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相关评估与健康教育。入院时对患儿的脑积水形成病因进行问询,对患儿的症状反应有效观察,建立详细入院治疗档案,引导患儿家属带领患儿接受相关针对性检查,对患儿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讲解,告知其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与开展方法等,加强患儿对治疗的认同感与配合度,对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继发症情况及护理干预对合并症的预防与紧急处理对策进行讲解,提升患儿家属的认可度;(2)心理疏导与配合指导。患儿家属可能出现过度担心患儿病情状况而产生焦虑等情绪状态,无法有效安抚患儿配合治疗,应有效帮助患儿家属调节情绪状态,引导其为患儿提供情绪安抚,以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对护理干预对策、及早康复训练要点进行告知,加强患儿家属的护理干预配合度与信任度;(3)康复准备的针对性护理。患儿未完全苏醒前,将患儿头向健侧偏放,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误吸等情况,完全清醒后,将患儿床头调高30度左右,以帮助头部的静脉血管血液回流。告知病房内保持安静整洁,定时开窗通风,加强公共区域的消毒,注意护理操作的手卫生清洁与无菌操作,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密切关注其指标变化,如出现血压异常、呼吸频率改变等,告知医师并紧急处理,有效预防颅内压的升高;(4)康复干预的早期开展。①术后的2天内,观察患儿的体征、肢体关节活动情况,避免对关节活动造成约束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保持患儿平卧,对患儿的关节进行每日充分按摩,使肢体被动运动,帮助血液循环的畅通,避免血黏稠性增加,充分放松关节肌肉组织,准备尽早康复训练。②术后2-6d,引导患儿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注重活动的循序渐进,保持动作轻缓,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鼓励患儿床上进行穿衣等自主生活行为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提升其康复信心。③6d后引导患儿逐步下床活动,从床边行走开始,引导患儿家属保障其自主活动的安全性,动作先易后难,讲解基础康复训练操,鼓励患儿自主完成更多生活自理行为与精细动作。④合并症预防,对患儿的术式切口、导流管进行护理,给予合适剂量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告知患儿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晃动脑部等行为,避免颅内压升高,避免患儿剧烈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变化情况,记录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及干预效果。(1)采用NIHSS神经损害评估量表,对患儿的神经损害情况进行评分,0-42分,评分越高,神经损害程度越高;(2)采用GCS格拉斯哥量表,对患儿的晕厥状态进行评分,0-15分,评分越高,意识障碍程度越轻;(3)采用BI巴氏能力量表,对患儿的自主能动性进行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自主能动性越好;(4)继发症记录:脑水肿、脑脊液外漏、感染、硬膜下积液4项;(5)干预效果评价。显效:患儿成功康复,未出现继发症情况。有效:患儿仍表现轻微残疾情况,或出现轻微继发症情况,经护理延续干预调整等即可痊愈。无效:患儿未康复,出现严重继发症情况,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所加重。干预效果计入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之百分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患儿护理期内相关数据分析处理,计数值(继发症发生率、干预效果)作[n(%)]表示,以χ2检验,计量值(神经损害评分、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作均数±标准差(灭±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神经损害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神经损害评分无统计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护理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显著低于参照比对组患儿护理后的神经损害评分,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无统计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护理后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比对组患儿护理后的晕厥状态评分、自主能动性评分,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比较
早期康复组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比对组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比较
早期康复组患儿的干预效果显著高于参照比对组患儿的干预效果,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脑积水形成,都会造成蛛网膜下腔与脑室的异常扩张,脑脊液大量积聚形成对脑组织的压迫,最终导致脑萎缩、脑沟变浅等合并症,脑部实质受到脑室扩张压迫影响而发生萎缩,破坏了患儿的大脑层结构,对患儿大脑发育造成永久性影响,容易引发患儿出现认知与情感等高级神经功能异常情况[3]。儿童时期大脑的可塑性较高,受刺激影响后,会造成脑积水患儿脑部的永久性损伤,导致部分脑区域发育中断,控制脑积水进一步影响的办法需充分缓解脑脊液对脑部组织细胞的挤压,因此对于脑积水的治疗应首先对脑脊液的梗阻情况快速解除,也可以对脑脊液进行分流手术治疗,最终降低对脑部组织的进一步压迫影响[4]。但术后易发生感染、分流系统堵塞、癫痫等合并症情况,会增加对患儿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影响。
常规护理干预办法是对院内基础治疗的配合,可以辅助治疗手段的有序进行,提升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保障治疗效率[5]。但护理期间发现,严重的脑积水患儿术后卧床时间延长,患儿还会出现肌肉萎缩情况,肢体的运动功能无法有效恢复,严重影响其预后的康复水平,增加其死亡风险。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及早给予患儿针对性康复训练宣教与引导,加强对术后合并症的有效预防,从而缩短术后康复用时,更利于提升患儿的依从度,也可以提升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帮助护理干预的顺利开展,加强对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配合,更便于对指标症状等变化及时观察发现,并告知医师进行护理干预调整,从而保障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植物状态、严重残疾、死亡等事件的发生风险。
文内结果中,患儿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相较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其NIHSS评分更低,GCS评分与BI评分更高。这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加速意识状态的恢复,缩短持续昏迷时间,更利于术后相关康复训练的开展,降低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影响,神经功能的损伤更低,患儿通过基础自理行为逐步过渡,其自主能动性也得到显著恢复。此外,患儿的继发症发生率更低(2.04%vs16.32%),干预效果更高(97.95%vs81.63%),这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对昏迷状态有效干预,加强对血压等指标的观察,更便于及早发现颅内高压形成,从而有效预防术后合并症产生,对患儿进行及早的康复训练指导,从床上被动按摩开始,逐步过渡到床上自主活动,最后完成下地运动与生活行为自理,提升了患儿家属对患儿的康复信心,更利于有效配合护理干预的开展,也更有效帮助脑神经恢复对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加速术后的康复,提升整体护理服务的质量[6]。
综上所述,脑积水患儿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更利于降低术后神经损害影响,帮助昏迷状态与自主能动性的改善,控制继发症发生风险,保障治疗的安全性,患儿的护理效果更理想,值得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任璐.早期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积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1,6(5):152-154.
[2]王洪艳,丁芹,汤敏.早期康复护理改善小儿脑积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作用探讨[J].妇幼护理,2024,4(18):4379-4381.
[3]李曼.早期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积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206-208.
[4]杨茜涵,吉文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脑积水儿童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前景[J].临床医学进展,2024,14(2):2722-2727.
[5]贺敏.基于患者评估的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术后脑积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研究,2024,33(16):73-75,82.
[6]韦璐.围手术期细节处理对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预后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2,46(4):509-511.
收稿日期:2024年12月24日
作者简介:唐晓丽(1982—),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学历,护师,研究方向为擅长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护理。